金田村安置点搭建起来的帐篷,受灾村民被临时安置在帐篷内。王登海/摄影
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与积石山县相邻的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是此次地震的另一个受灾区。地震发生后,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突发地震引发的砂涌现象,大量淤泥涌入该村造成多处房屋被包围掩埋。
12月21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救灾现场了解到,金田村多处房屋被淤泥吞没,村中院落之间的通道已被泥沙填满,几十台挖掘机,多条救援力量还在不停地作业,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在救援现场,记者看到,金田村临时安置点已经搭建起了数百间帐篷,受灾群众已经被妥善安置,取暖设备、食物、药品等救援物资也陆续到位,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在陆续运往灾区。
“地震那晚就搬进了帐篷”
民和县金田村,是青海震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12月18日深夜地震后不久,浪头高达3米的浓稠泥浆,翻滚着漫入村庄,造成该村多处房屋倒塌,有人员伤亡和失联。
12月21日,在前往金田村的沿线不少村子里,记者就看到地震后最主要的物资帐篷,有的支架在村民家门口,有的在村子里的空地上,还有人正在架设帐篷。
前往金田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沿线不少村子里搭起的帐篷,村民担心余震危险,住在帐篷内。王登海/摄影
“我们5家分到了一个帐篷,但是人比较多。”虎狼城村村民王梅花告诉记者,地震后,社会各界的救援物资陆续到达,但是虎狼城村不是灾害严重的地区,只是受地震影响,有些人家的房屋出现了裂缝,担心后续还有余震,不得不住在帐篷里。
王梅花告诉记者,当天已经有人来登记房屋受损情况,除了部分村民家的房屋开裂之外,他们村的受灾情况比较轻微,这几天已经陆续恢复正常。
记者到达金田村时,金田村灾民的安置工作还在井然有序地开展着。
在金田村周边的一片空地上,两排帐篷依次排开,上面有醒目的“救灾”字样。每个帐篷上都有一根烟筒伸出来,不时有青烟从里面冒出来,浓厚的煤烟味飘荡在空气中。
金田村临时安置点搭建起来的帐篷,金田村受灾群众被安置在帐篷内。王登海/摄影
“我们在19日凌晨2点钟就已经到了这里,开始跟抗震救灾指挥部对接,做一些前期工作,同时,我们的物资也在装车。”在金田村安置点,青海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副部长安军指着一排搭建好的帐篷告诉记者,19日,他们的第一批物资已经陆续抵达,物资包含帐篷、折叠床、被子、棉大衣等。
“这里的冬天气温很低,煤炭是保暖的必备之物。”安军告诉记者,随着帐篷等救援物资的陆续到位,金田村的受灾群众已经安置完善,受灾群众被安置在帐篷内,预防二氧化碳中毒,也成了安置工作中重要的一个工作步骤。
在金田村安置点的一间帐篷内,摆放着三个架子床和一个铁炉,铁炉内炉火旺盛,床上摆放着被褥,边上还有牛奶等物资,住入的是金田村村民杨生林一家三口。
金田村临时安置点。王登海/摄影
“我们这里受灾了,全国各地都在支援,谢谢大家。”在采访中,杨生林向记者讲述了地震后砂涌出现,泥浆入侵金田村惊心动魄的一幕,同时还向前来的各地救灾人员表达了感谢。
杨生林告诉记者,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他们就搬入了帐篷,但是那晚还没有煤炉,他们在寒冷中熬过了一夜,随着各地的救援队伍前来,他们的基本生活已经得到了保障,自己也不再感到害怕。
为方便震后安置点群众看病,金田村安置点的一间帐篷还建立了临时医疗点。
“这几天,我们对一些受灾群众进行了健康筛查,主要是配备了一些常用的药品。”民和县中医院医生鲍军海告诉记者,该医疗点是由民和县中医院和民和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的4人医疗小队,主要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感冒等常见疾病的救治。
从青海乐都前来支援的国家电网工作人员在作业。王登海/摄影
在安置点的帐篷前,从乐都区赶来的国家电网工作人员涂(音)师傅和他的同事正在切割电线管道。
“前天晚上睡了3个小时,昨天晚上睡了3个小时。”涂师傅告诉记者,地震后,他们一行15人紧急驰援地震灾区,2个小时他们就抵达了灾区,这几天他们全力保障金田村的电力供应。“瞌睡了就睡会儿,不瞌睡了就接着干。”
送物资的货车排起了长队
在现场,记者看到,还有拉着救援转送物资的车辆不断驶来,带来方便面、矿泉水、架子床、铁炉、被褥等救援物资。工作人员接力卸下物资,排放在空地上。受灾群众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排着队有序领取救援物资。
“我们已经住进了帐篷,还给我们分发了床、被褥和煤炭。”在金田村安置点领取救援物资的一名村民告诉记者,相比于前几天,现在的金田村救援物资更加充足,品类也更加丰富。“帐篷里面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受灾群众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排队领取救援物资。王登海/摄影
在这场灾难中,官亭土族中学因出现多处房屋裂缝等现象,学生被紧急转送至民和县城,而学校成了临时的救援物资集散地。
21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还有源源不断的物资从全国各地送达,物资车辆在官亭土族中学门口排起了长队。
货车司机李贵宁送来的是青海省供销联社的救援物资。“十多辆车一起过来,有保暖物资和各种食品。”
从西宁过来的岳占福送来的物资有枕头、被子、面包、女性用品等,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受灾现场,前一天他已经在另外一个村送了一车物资。
“从昨天晚上的一点半出发,走到了现在。”另一名不愿具名的货车司机从700公里之外的西安出发,一个人驱车10多个小时到达官亭土族中学。
21日晚上6时许,夜幕降临,气温逐渐降低,中建六局第一建设公司的一车救援物资到达了官亭土族中学。
“我们在甘肃和青海就近紧急采购帐篷、棉衣、棉被、帽子、面包、火腿肠、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组建三支车队分别运往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清水乡等抗震救灾第一线,保障当地群众的基本生活。”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锅里的烟火气
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力量之外,当地村民也在尽其所能,从惊恐中缓过神来,一起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在金田村救援现场,记者看到三名女性村民围着一个大铁炉在不停地忙碌着,她们围着头巾抵御寒冷。她们都是金田村的村民,是这场灾难中的幸运者。
铁炉上一锅旗花面热气腾腾,地上的几个纸箱里装满了油饼、油条等当地的特色食品,不远处的空地上还摆放着食用油、方便面、矿泉水等救援物资。
金田村村民自发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做饭。王登海/摄影
“地震发生后,我们就在这里(做饭),村里面能干活的,特别是年轻人都会过来帮忙。”金田村村民马兰英告诉记者,地震发生次日,她们就支起了炉灶,就是为了让受灾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救援人士吃上一口热饭。
“房子塌了,人没事。”马兰英指着不远处的村庄告诉记者,在此次地震中,她的房屋也被毁了,但幸运的是,家人都平安。
拉面是青海地区群众最喜爱也最普及的一种面食,对于灾区的群众来说,能够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或许是最好的慰藉。
在金田村的安置点,从70公里外的民和县峡门镇巴子沟村赶来的几位爱心人士也在这里支起了炉灶,免费给受灾群众以及救援人员做起了拉面。
揉面、拉面、捞面、舀汤、浇辣椒油……在简易的摊位前,五六个年轻师傅分工明确,动作娴熟,顷刻间,一碗碗冒着热气儿的牛肉面出锅,受灾群众、救援人员秩序井然地排着队。
“已经来两天了,昨天一直持续到晚上八九点。”一位韩姓拉面师傅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他们都是自发带着材料前来支援的,在等候的人群面前,他们都忙得应接不暇。
金田村的安置点,民和县峡门镇巴子沟村赶来的爱心人士免费为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做拉面。王登海/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