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24日报道,印度打击金融犯罪的机构逮捕了中国手机厂商vivo印度分公司的两名高管。
这是自今年10月以来,印度当局至少第三次对vivo发难。
对此,vivo回应称,将利用法律途径来解决和挑战这些指控。
据路透社报道,一名直接参与案件的消息人士12月23日披露此次逮捕行动。印度报业托拉斯(PTI)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被捕的是vivo印度分公司的中国籍临时首席执行官,以及该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和一名顾问。他们已于当天被带到新德里的一家法院,随后被送往执法局关押。路透社称,他们将于12月26日出庭受审。
自2020年6月以来,因为地缘冲突,印度政府依据所谓“国家安全”,连续多轮封禁中国包括TikTok、WeChat、UC浏览器在内超200个手机应用程序,同时多家中企相继被迫陷入税务风波。
例如,2022年1月,印度税务情报局向小米印度指控,称小米违法向外国实体转移资金,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罚了65.3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58亿元)税款。5月1日,再冻结小米7.25亿美元(约48亿人民币)资产。
小米印度公司对此解释,这笔费用超过84%的部分是付给美国高通集团的特许权使用费,“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我们的智能手机就无法在印度运行。”不过,印度拒绝解冻这笔资金。
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小米今年3月发布的业绩显示,去年全年调整后净利润约85.18亿元人民币,印度扣押的这笔资金相当于全年净利的56%。
除了针对中国公司的追缴税款、突击搜查办公场所、冻结资金、逮捕高管,印度政府今年还要求,中国手机企业必须任命印度籍人士出任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关键职务。
印度的种种行为重创中企。2017年时,中国手机就成为印度市场上第一大智能手机品牌。但是,今年首季,中国手机品牌全面萎缩,小米在印度的占有率已下滑到16%,OPPO占12%,Realme占9%,Vivo占17%。而韩国三星的市场份额为20%,反超中国品牌。
但三星也不是就能在印度多“如鱼得水”。因为三星今年初还被印度方面指控逃税2.12亿美元。
实际上,被称为“外企坟场”的印度近些年可谓名声在外。
印度官方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1年,有将近2800家在印注册的外国公司关闭了在印业务,约占印度跨国公司总量的1/6。仅以科技领域为例,除vivo之外,小米、苹果、华为、谷歌、IBM、微软、高通等公司都在印度踩过坑。撤离的公司包括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和美国汽车公司福特等。
外资企业在印度遭受的各种调查、处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魔幻”的印度法律制度所致。印度的法律可以用十五个字来概括:“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
这样的“魔幻”背后是印度由来已久的贸易保护主义传统。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印度以“许可证统治”闻名于世。关系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无论是投资、工业、贸易,处处都要政府审批。企业运转的首要目标不是争取获得市场,而是争取获得审批。
虽然,得益于巨大的人口红利、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等,印度一度呈现出投资的勃勃生机。不过,现任总理莫迪上台后,发起“印度制造”运动,加之冲击全球的“民族主义”情绪,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这导致印度的制造业反而不进反退——“印度制造”运动推动了8年,印度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印度GDP的13.3%,比2015年的15.6%下降了2.3个百分点,为196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如今,随着地缘政治的急剧变化、营商环境的持续恶化,加之印度对外政策的朝令夕改,对外企和资本来说,印度市场,正在逐渐丧失吸引力。而印度自身的产业链还未成型,所以,想要“印度制造”崛起还有诸多不确定性。
文|记者冷爽